详情

安乡城与陈思王

文学艺术 1680阅读
无极老王
无极老王Lv.1楼主+关注
2015-02-16 09:11 来自河北 石家庄

安乡城与陈思王

安乡城,安乡侯曹植的封地,在城南六里,今安城村。

乾隆十三年《无极县志》记载:安乡城在城南六里,汉置县,属距鹿(今巨鹿)郡,竟宁元年(公元前33年)封赵襄王刘高之子刘喜为侯国(今天的县),后汉省入魏昌,魏文帝(曹丕)封弟植(曹植)为安乡侯。《天平寰宇记》记载“故安城在县东南六里。”,《水经注》记载安城即魏昌之安乡,魏明帝(曹睿)太和元年(公元366年)赠外租甄逸为安乡侯,子孙承袭,筑以居者。今名其村曰安城,迄今村东遗墓尚存。

史书记载:安乡“濨水萦绕,秀冠一邑”。可见安乡城环水而建,土地丰腴,水清林秀,环境极为优美。

乾隆年间,在安城村东约半里地,还遗存着一片坟墓。安城百姓世代流传着:“在很早以前,安城村东的大坟占地数几亩,有一丈多高,古柏参天,杂草丛生,坟中有一坟茔甚是高大,为曹植的衣冠冢。坟前竖有一座两米多高的八棱汉白玉石碑。随时间流逝,坟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彻底平为耕田,人们在耕田犁地、挖方用土时,时常会挖出过一些砖瓦、陶罐、金属铜器和古钱币等东西”。

安乡侯已逝去千年之多,安乡(县)也在历史长河中演变为今天的安城村,那陈思王曹子建又为何被贬封为安乡侯呢?

曹植(公元192-公元233)字子建。沛国谯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少有文才,善为诗文。三国、两晋著名诗人、文学家,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。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、曹丕合称为“三曹”,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独占八斗”的评价。

曹植是魏武帝曹操之三子,魏文帝曹丕之弟,生前曾为陈王,去世后谥号“思”,因此又称陈思王。曹植因富才学,早年曾被曹操宠爱,公元211年,曹植20岁,初封平原侯,邑五千户; 公元214年,曹植23岁,改封临淄侯,邑五千户。建安十九年(公元214年)改为临淄侯。公元217年,曹植26岁,封邑增加了五千户,并上以前的五千户,总共一万户,是真真正正的万户侯。曹操曾一度欲立曹植为太子,终因任性而失宠。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正月,曹操病逝,曹丕继位。曹丕继位后,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,便先下手为强,夺了二弟曹彰兵权;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。曹植深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,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。

公元221年,曹丕将曹植遣归封地临淄。后又被诏贬封为安乡侯;公元222年又改封鄄城王,邑不过二千五百户。几经贬爵,惨遭迫害的曹植最终跌入人生之万丈深渊。

太和元年(公元227年),曹丕死,曹睿即位,徙封(古代有爵位的人从原封地改封为其它地区)浚仪(今河南开封市);太和六年(公元232年),曹植被封为陈王,不久郁郁而死。溢号“思”,世称“陈思王”。曹植曾几次上书,希望能够得到任用,但都未能如愿,最后忧郁而死,年四十一岁。
广为流传的是:曹丕欲治曹植其罪,便故意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,然后以“兄弟”为题即兴吟诗一首,但诗中却不能出现“兄弟”二字,成则罢了,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,立刻脱口而出: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”――这便是赫赫有名的“七步成诗”。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,没下得了手,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。

附:1、曹氏兄弟对话

公元221年,监国使者灌均捏造罪行,诬奏曹植酒醉之后行为狂放,劫胁使者。曹植因此徙居京都,待罪于南宫。百官纷纷上书议论曹植之罪,曹丕欲治其罪,造就了曹植流传千古的《七步诗》,曹丕于是将曹植遣归封地临淄。当曹植行至延津的时候,被诏贬封为安乡侯。在中途受封后,曹植在惊慌恐惧中写了这篇谢表。大意是:曹丕说:老弟,相对其他兄弟而言,不杀你就是最大的恩典了,贬你是留你,看得起你。曹植回答:臣有罪,受恩无量,谢主隆恩!

《曹植贬封安乡侯诏》 —— 曹丕
黄初二年,监国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,劫胁使者,有司请治罪,帝以太后故,贬爵安乡侯。
植,朕之同母弟。朕于天下无所不容,而况植乎?骨肉之亲,舍而不诛,其改封植。

<初封安乡侯表> ——曹植

臣抱罪即道,忧惶恐怖,不知刑罪当所限齐。陛下哀愍臣身,不听有司所执,待之过厚,即日于延津受安乡侯印绶。奉诏之日,且惧且悲:惧于不修,始违宪法;悲于不慎,速此贬退。上增陛下垂念,下遗太后见忧。臣自知罪深责重,受恩无量,精魄飞散,忘躯陨命。
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
3
5
10
15
20
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

可能感兴趣

没有任何回帖,回复抢沙发~
城市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