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刘志敏/文
我第一次看到无极礼堂,是在1963年的秋后。那一年我14虚岁,从西宋高小考入了无极中学初中部,秋假过后,在无极中学在校学生、我堂叔引领下,从东北套老家步行三十里去学校报到。平生第一次出远门,第一次进城,县城到底是什么样子?是否有传说中的汽车?是否有小人书上说的楼房?是否有大商店…… 这一切在我心中都是未知数。
堂叔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,后衣架上捆着我的铺盖卷,我俩只好步行,很怕耽搁了报到时间,加快了脚步,经过七汲、罗尚进了东关。过城门洞,我好奇的问堂叔:这个门洞怎么这么宽大?堂叔告诉我:“这是无极城的旧城门楼,解放初期城墙和城门楼已经拆除,只剩下了这个城门洞还在。”
过了城门洞,一路向西(就是现在的无极路),黄土铺就的街道坑洼不平,弯弯曲曲,两旁低矮的店铺林立。突然,我眼睛一亮,不远处路北有一座高层建筑,比平房多了一层,心里想,这可能就是小人书上说的楼房吧?二层窗户旁边有一牌匾,上写“人民礼堂”四个大字,至于什么叫礼堂,心里全然不懂。这是我对礼堂的最初印象。
据93年无极县志记载:无极礼堂始建于1956年,地址设在城隍庙大殿院内,投资3.7万元,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,1008个座位。“人民礼堂”四个大字,由西关书法家魏真如书写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无极县城,根本看不到一座像样的建筑物,礼堂的建成无疑填补了无极县新型建筑的空白。在东中铺众多平民建筑群的簇拥下,无极礼堂一如鹤立鸡群,显得格外亮眼。
无极礼堂是全土木结构,门脸二层楼,木制楼梯,木质地板,走在上边“咚咚”作响。主体建筑由舞台(前台 后台)、化妆室、池座构成。两廊四个侧门,西侧门外是厕所,礼堂后边是城隍庙堂,庙堂两侧是演员宿舍和工作人员办公室。
无极礼堂极大丰富了无极百姓的政治文化生活,成了无极县政治文化活动中心。这里经常承揽各种大型会议,举办重大庆典活动,接待专业文艺团体业务性演出。由于礼堂的重要作用,被列为县直单位之一,在当时不多的部室委办中,礼堂被名列其中。这种记忆来自于父亲的办公室,当时父亲在县人委办公室任秘书工作,在他办公室玻璃板下边,压着一张打印纸:无极县部室委办名单。礼堂是县直单位中的最后一名,负责人一栏中标注:礼堂经理王宏兴。(人委全称:无极县人民委员会,即现在的县政府前身。)
1963年下半年,我第一次去礼堂看节目,是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演出,接受阶级斗争教育。当时的无极县丝弦剧团排演了大型现代戏《夺印》。这是一部反映阶级斗争的戏,导演熊克;剧中人主角何支书,由王建堂扮演,正面人物,他深入群众,依靠贫下中农,顶住了阶级敌人的糖衣炮弹,一尘不染,终于保住了大队政权没有被阶级敌人夺去。何支书的唱段“水乡三月风光好”,地主婆烂菜花的经典唱段“吃元宵”,至今在我脑海里记忆深刻。
1962年前,无极县、藁城县、栾城县三县合一期间,藁城共有三个剧团,分别是京剧团、评剧团、丝弦剧团,1962年初三县分开,恢复原来的建制,丝弦剧团归无极县管理。剧团调来无极后,住礼堂后院,从此礼堂院内多了个单位。
“文革”中,破“四旧”立“四新”,取消了传统戏,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被赶下舞台,县丝弦剧团顺应历史潮流,开始排演革命样板戏,记得有“沙家浜”“红灯记”“智取威虎山”等,作为无极中学在校学生,由学校组织去礼堂看过几次演出。那个时候,收音机听到的是京剧样板戏,礼堂里看的是丝弦现代戏。尽管曲调不同,但唱词是一样的,听多了,学会了,唱词背得滚瓜烂熟。
“文革”中,学校停课闹革命,我们学生经常去礼堂参加报告会、批判会、演讲会、首长接见会、忆苦思甜会。记得有一次,我们列队去礼堂听报告,说是有重要首长来无极。那天礼堂门口多了身着绿军装的解放军站岗,舞台两侧站着好多军人在维持秩序。不一会,一位戴眼镜的部队首长在人民武装部领导的陪同下走上舞台,在一片掌声中知道,首长是解放军六十三军军长徐信。首长讲完话要走了,在礼堂门口被我们学生围住,要求首长在毛主席语录本上签名。没办法,首长只好拿出红皮语录本,给学生们读起了语录,记得首长翻出其中一页,读起了“一切行动听指挥”,意思很明确,就是让学生们赶紧离开,别耽搁了首长的行程。
“文革”中后期,县丝弦剧团被解散,演职员被分流。随之入住礼堂的是无极县文工团,后文工团改制为无极县河北梆子剧团。从此,礼堂、河北梆子剧团一个大院生活了二十多年,两个单位同是县文化局的下属单位。
1984年秋,我从县委宣传部调入河北梆子剧团任书记,办公室就在礼堂后院。那个时候,正式恢复了传统戏,是礼堂营业性演出的鼎盛时期。
我深入了解了礼堂营业性演出的情况。礼堂承揽外来剧团演出,礼堂剧团要事先签订演出合同,约定演出分成办法。一般有两种分成模式,一是演出收入三七分成,剧团七成,礼堂三成。二是包场,礼堂剧团双方约定演出场次,每场戏价格多少,礼堂演出收入要优先满足剧团戏价约定,剩余部分归礼堂,如果上座率不高,那么礼堂就要赔钱。赔赚与剧团无关。
礼堂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,根据县政府规定,县里举行大型会议,公益性演出,礼堂不许收费。当时的礼堂经理刘全柱是个非常敬业的老同志,为了活跃城乡文化生活,也为了增加礼堂收入,他经常亲自外出跑业务,专门与名气大、水平高的剧团签订演出合同,记得有中国京剧院、北京京剧院、山东京剧团、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,石家庄评剧团等高档次文艺院团先后来过无极演出。一些领衔主演,都是闻名全国的艺术家,如:中国京剧院的李光,“平原枪声”的赵永刚扮演者,“失街亭”中诸葛亮扮演者、著名老生演员、北京京剧团的李崇善,“望江亭”中谭记儿的扮演者、山东京剧团的薛亚萍,新凤霞的得意弟子、石家庄评剧团著名旦角演员刘秀荣,还有“杨三姐告状”中杨三娥扮演者。他们的精彩演出时常会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。
每逢无极礼堂有新剧团演出,礼堂工作人员都会在大街上张贴演出海报,提前一周开始宣传。礼堂周边的居民至今记忆犹新,一到傍晚,礼堂楼顶的高音喇叭开始定期广播,那声音像是铜锤花脸的叫板:各位观众请注意,礼堂有好戏,特约河北省京剧团大型演出“穆桂英挂帅”,穆桂英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罗慧兰扮演,现在还有部分池座余票,请观众莫失良机,速来购买,过期不候…… 那声音里带着一股冲劲儿(无极方言),惊得礼堂楼顶的飞鸟乱了阵脚。人们一听哈哈一笑,这不是刘全柱经理的声音吗?周边的村民经常给刘经理开玩笑:刘经理,多喝水,不然你嗓子会喊哑的。“还有部分余票”,成了刘经理的口头禅,意思很明确,提醒你迅速购票,猴子不上杆——搁不住多敲锣,高音喇叭一个劲儿吆喝。
每逢有剧团演出,礼堂门口就会出现小商贩提篮叫卖花生瓜子橘子糖,好多观众进场前,顺手买上几包瓜子花生带到礼堂,边看戏边嗑瓜子剥花生,细听,还能听到“唰唰”的杂音。散戏后,礼堂工作人员打扫礼堂,瓜子皮、花生皮要用小拉车往外拉,时间一长,就成了礼堂工作人员的负担。刘经理看见了商机,他在礼堂售票处设置了小卖部,不许外人在礼堂门口摆摊叫卖,不许小商贩带货入场叫卖(只许购买礼堂小卖部的零食)。为此,礼堂周边的小商贩们意见很大,女商贩与刘经理为此事发生冲突是常有的事情。
改革开放以后,无极恢复了传统庙会,为了搞活庙会经济,县政府都会提前召开庙会筹备会议,笔者曾经参加几次。记得一次筹备会上,政府副县长陈士章主持会议,要求文化部门大力配合,特意嘱托礼堂经理刘全柱说,你们礼堂一定要请大戏、唱好戏,“二不肯子”剧团不沾(无极方言,不行的意思)。刘经理当场表态说,陈县长,您就情好吧(无极方言),明天我就去北京,去请刘长瑜来无极,她的“铁镜公主”可是唱绝了。陈县长说,先别说了,我比你懂戏,别忘了我年轻时候学过唱戏。
庙会期间的唱大戏,上座率高,是礼堂收入的旺季,所以每年庙会,礼堂都会请省级以上的大剧团来为庙会助兴。记得八十年代的一次庙会,特约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来无极礼堂演出,我好奇地问刘经理:“像这样的剧团,一场戏多少钱?”刘经理回答:“七百一场(当时是最高价格)。”我一听:“好家伙山,那么贵。”刘经理说:“给人家说了半天好话,少了人家不来。”那次演出,我看了一场由路翠阁主演的“王宝钏”,路翠阁是国家一级演员,她的唱腔字正腔圆,流畅抒情,声音甜美,一段“大登殿”赢得观众长时间掌声。
1986年,由文化局和礼堂组织了一场名家明星演唱会,专门从北京约请重量级明星来无极。为了组织好这次演出,要求单位集体购票,不再设售票口。记得那一天晚上,礼堂大厅座无虚席,演出开始,第一个上场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,他唱的是“霸王别姬”,咿咿呀呀的唱腔,好像不太适合观众的口味,加上他便装出场,有点不太招人喜欢。第二个上场的是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,她演唱的歌曲是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”,观众席上没有多少掌声。是无极人不懂艺术?还是不懂礼貌?笔者不得而知。当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玉涛上场,台下才有好多观众开始骚动叫好,掌声不断。马玉涛一曲“看见你们格外亲”,掀起了演唱会高潮,掌声经久不息,要求马玉涛再来一个。
1985年9月的一天,无极县在礼堂举行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暨教育表彰大会。记得那天上午,天上下着濛濛细雨,来自全县的三级干部及教师代表在礼堂聚会,共同祝福全县教师节日快乐。在礼堂后院等候上主席台的领导们打着雨伞,有序入场,我看到一位不认识的老者,在县领导们的陪同下入场。经打听,他是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卓云,无极马桥人,“文革”前任广东省委常委、副省长,1983年调入河北省,当选为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。这次来无极,是受河北省委的委托,前来参加无极县教师节庆祝大会。此前,我曾经读过无极县组织发展史料,对这名1933年入党的老同志有所耳闻,只是没有见过面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,戏剧演出市场逐渐萧条冷落,无极礼堂业务性演出收入大不如以前,好在礼堂工作人员都是事业费开支,不愁吃饭问题。
1993年,存在了37年的无极礼堂在一片“轰隆”声中被拆除。作为曾经在礼堂工作居住过的我,心里不免有点不舍,再也听不到礼堂的锣鼓琴声,再也看不见礼堂的灯光布景,礼堂曾经的辉煌,曾经的热闹,已成了昨天的记忆。
2025年9月19日
于无极西关蜗居
作者简介:刘志敏,河北省无极县林业局原副局长,河北省群众文化学会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,无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、刘琨文化研究会、民俗文化协会秘书长,无极老年摄影协会会长,多次发表文学作品,经常用文字装点自己的生活。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
可能感兴趣